应用血液分析仪后复查血片的内容和方法及程序

2018-06-03 02:09

血液分析仪的普遍使用,大大提高了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和效率。然而,这类仪器在鉴别血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等到方面还不够完善,目前仅可作为全血细胞分析的一种过筛手段。在遇见疑问时,还必须在显微镜下复查血片,经过确认、修正或补充后才能发现报告。关于复查的标准、内容、方法和程序,现有的检验医学教科书和操作规程都没有明确的论述。为此,我们根据实践和体会,并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,对其标准、内容、方法和程序等作初步探讨。

一、复查的标准

在什么情况下要进行复查,迄今没有统一的标 准。有人提出只要仪器给出警示信号(flag),都应 进行复查,这种做法对其范围的掌握未免过宽。例如, 一个外伤性急性失血的患者,仪器给出了红细胞和血 红蛋白偏低的信号,就不一定要为此复查血片。又如 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作血液学检验的患者,往往也不必 每次都要复查。Dotson[1] 在论述血片复查标准(film revieqw criteria)时建议,每个实验室应自行规定 复查的条件,这反映了当前国外较普遍的看法。一般 来说,仪器给出异常的参数、直方图或散点图;出现 仪器运行提示信号(interpretive flag messages) 等,都是复查的条件之一,但要结合仪器状态(例如 白细胞三分类的仪器复查率要高于五分类者)和患者 情况等作全盘考虑。

二、复查的内容

不少人以为复查就是作白细胞分类,其实不然。 复查应包括观察红细胞、白细胞和血小板形态;估计 血小板或白细胞数(印证与仪器给出的数据是否大致 相符);观察有无血小板聚集或红细胞聚集以及有无 特殊形态的异常细胞和寄生虫等

三、对复查人员的要求

从事血片复查的人员,必须是受过专门训练,具 有血液细胞形态学基础与临床知识,并且对血液分析 仪十分熟悉,尤其是熟悉各种直方图、散点图的正常 和异常图形,并能对异常图形的意义进行解释和评估 的人员。

四、复查的方法和程序

1.复查者首先要仔细阅读血液分析仪给出的各 种参数、直方图、散点图和提示信号。对可能存在的 血液学异常或技术性影响因素等有一个初步的印象. 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(包括初步诊断等),确定复 查的内容和重点。

2.将血液充分混匀,尽早推成血片并染色。EDTA 抗凝血涂片不同于(皮肤穿剌血直接涂片,在细胞形 态方面有一些不同)之处;另外,抗凝血多半在体外 己储存一段时间,对细胞形态也会产生影响。

3.先用低倍或高倍镜观察。了解血片染色和细 胞分布情况、有无血小板或红细胞聚集(成串、成堆), 尾部有无大型、成堆异常细胞等;继续用油镜在涂片 厚薄适中处浏览血片,仔细观察红细胞、白细胞及血 小板的形态,并估计其数量。如果观察结果与仪器报 告相符,不需进行任何补充试验,即可按仪器测定的 结果发出报告。

4.如为贫血或其他血液病患者,其红细胞数量 及相关的指标(如MCV、MCH、MCHC)红细胞体积分布 宽度(RDW)、直方图或散点图出现异常,则着重观察 红细胞的大小、形态、内涵物、着色性、大小一致性 以及有无有核红细胞等。如有异常,应加以描述并报 告。关于红细胞的形态学及其临床意义,内容很多, Bull等在Williams血液学第 6 版(2001)第 22 章, 专门进行了讨论。他们将外周血成熟红细胞的各种形 态分为 12 类共 17 种,每一种都有一个基于Basis建 议的,以希腊文为词干的国际命名,同时附有扫描电 镜图及其与某些疾病相关性的说明[2]。由于血液在体 外储存过久或涂片时的其他技术原因,有时血片的局 部区域可能出现在些假的靶形红细胞、口形红细胞和 假的球形红细胞等,缺乏经验的检验者,往往会将其 当作真正的异形红细胞。最简单的鉴别方法是浏览涂 片的其他区域,如果是真的异形红细胞,全片(而不 是个别区域)都可见到同样的异常。

5.如果血小板数目及直方图、血小板平均体积 (MPV)异常,血小板分布宽度(PDW)增加,则浏览 血片,首先估计血小板数。Williams等认为,正常情 况下,在血片厚薄适中区域(每个红细胞彼此相互接 触但双不重叠),每个油镜视野,约有血小板 8~15 个;或每 10~30 个红细胞见到一个血小板。当然,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。根据我们的经验,只要产时 留心观察,并积累一定经验之后,通过浏览敌血片, 大致估计血小板数并不太困难。与此同时,注意观察 血小板的形态。在瑞氏染色的血片上,正常血小板为 圆或卵圆形,直径 1~4μm ,胞质无色或淡蓝色, 浆内含少许红色颗粒,有时会误认为是核。血小板在 小相差悬殊,巨型血小板可达红细胞样大,胞质蓝色 加深。由于在不少血小板减少性疾患、血栓性疾病、 心血管疾病以及遗传性巨大血小板病等,大血小板会 增多;故发现大血小板增多时应予报告[3]。在观察血 小板形态的同时,还应观察有无血小板聚集现象。血 小板聚集需要钙离子,因此,用除钙的EDTA抗凝涂片 时,血小板分散较好,一般不会发生聚集。同时,血 小板会略微肿胀,颜色也较皮肤穿刺血片略淡。但有 极少数患者的血小板在EDTA抗凝血液中会反而会发 生聚集,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。此时应改用其他 抗凝剂(如枸橼酸钠)或手工计数。这种现象。可能 与患者存在依赖EDTA的抗血小板自身抗体有关[4]。

6.如果白细胞计数或/和直方图异常,首先浏览 血片,估计白细数量并观察有无幼稚或异常白细胞。 如未发现与仪器报告不符(可按仪器的结果报告;如 发现与仪器报告不符)或有其他异常,则进行显微镜 下白细胞分类计数。关于白细胞分类,一般血液检验 人员似乎都很熟悉。但要做到准确分类,目前还存在 不少困难,个别细胞的分类标准,至今尚未全国统一。

在外周血常规白细胞分类中,将粒细胞分成中 性、嗜酸性和嗜碱性三类即可。有时为了协助感染和 血液病的诊断,临床医生要求将中性粒细胞进一步细 分为分叶核细胞、杆状核细胞、晚幼粒细胞、中幼粒 细胞等。区分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界限,一向是困 扰血液学检验界的老大难问题。历史上由于对杆状核 所下的定义不同,导致各家报告的杆状核的百分比相 差悬殊,其参考值自 0%~5%到 12%~18%。为此,美 国临床病理学会(CAP)推荐如下定义:“成熟的粒系 白细胞,具有弯曲、带状的核形,核叶间没有线样细 丝(threadlike filament)形成,称为杆状核;如 果连接核叶之间的桥(bridge)内有染色质,这种桥 就不算细丝,也是杆状核”;“如果细胞核扭曲 (twist)、缠绕,造成一部分核压在另一部分核之上, 以至整个核的外形看不清楚,应判为分叶核”[5] 。 该建议己被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(NCCLS) 所采纳[6]。按照这一标准,杆状核细胞的参考值为 5%~10%。不过,Lawrence认为,尽管有了这个标准, 由于检验人员个人的判断和解释不同,在实际工作中 仍存在矛盾和不一致的现象。各实验室应按这种统一 的标准,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,并开展质量控制[5] 。

中性粒细胞的“毒性”变化,对临床诊断和监测 感染很有价值。在白细胞增高,中性粒细胞“左移” 的血片复检时,应特别注意观察。所谓,“毒性”变 化,它是指白细胞在细菌、病毒等抗原,在毒素的刺 激下,造成的一种形态学变化。如胞浆内出现“毒性 颗粒”、杜尔(Dohle)小体、空泡、脱颗粒以及胞质 肿胀等现象;胞核出现固缩(pyknotic)肿胀等。检 查这种变化,首先要制备厚薄适中,染色良好的血片。 因为血片太厚,细胞缩小,胞质的内容物不易看清; 染色太深,会将正常中性粒细胞浆内的颗粒也染得很 深而粗,会误认为毒性颗粒;胞质内的空泡和杜尔小 体等也被掩盖而不易看清。杜尔小体是一种常在胞浆 边缘部出现的淡蓝色小体,实际上是一小块含 RNA 的 胞质,故亦称 RNA 包涵体。此类小体在重度细菌感染 的血片中甚多见,但往往被检验者忽略。在 EDTA 抗 凝血片中杜尔小体往往染呈灰色而不是淡蓝色;如血 液储存过久,杜尔小体甚至会消失。应注意的是,血 液在体外如储存过久,粒细胞等胞质内也会出现空 泡,核也会扭曲、固缩,会误认为毒性变化。

众所周知,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,是一类高度异 质性的细胞。在病毒、毒素等抗原的刺激下,其中有 一部分会发生增殖并向浆细胞或幼稚细胞(母细胞) 转化,从而导致多种多样的形态变化。如细胞体积增 大;胞质量变多,蓝染加深,有的含有空胞;核呈不 规则的形状,染色质变得疏松,偶尔隐约可见核仁或 丝状分裂。凡此种种,经常被一些缺乏经验的检验者 误认为是白血病的幼稚细胞。过去由于对这类淋巴细 胞的本质了解不够,曾有很多命名。我国统称其为异 常淋巴细胞,显然欠妥。因为这类细胞都是正常淋巴 细胞对抗原物质的反应,与白血病等出现的恶性(异 常)淋巴细胞有根本性区别。目前国外一般称之为不 典型淋巴细胞(atypicallymphocytes), NCCLS则建 议称其为变形淋巴细胞(variantlymphocytes)。单 核细胞形态变化多变,有时准确辨认个别单核细胞比 较困难,同一份血标本在不同的仪器上或由不同检验 者进行镜下分类,其结果往往不同,以至于有人提出 要用细胞化学染色(染非特异性酯酶)或免疫组织化 学染色(染分化抗原CD45 和CD14)来确定是否是单 核细胞[7],但常规工作难以做到。

外周血片复查操作简单,但技术性很强,并且主 要以检验者的主观判断为依据。但一个优秀的血液学 检验工作者,根据患者临床表现、血液常规和其他实 验室检查结果,认真进行血片镜检(必要时辅以部分 细胞化学染色等试验),并进行综合分析,可以使多 种常见的贫血、白血病、感染等疾病得到及时、初步、 甚至是明确的诊断。

 

1 Dotson MA. Multiparameter hematology instrument. In: Martin EAS,Steininger CAL, Koepke JA, eds. Clinical Hematology 2nded. Philadelphia:Lippincott, 1998.543.

2 Bull BS,eds. Morphology of the erythron.. In: Beutler E, Lichtman MA, Coller BS,eds. Williams Hematology 6th ed. Nem York: McGraw-Hill,2001.271-284.

3 朱忠勇.准确订数血小板方法学研究进展.国外医学临床生物 化学与检验学分册,2002,23:131-133.

4 王兆钺,施菊妹,韩悦,等.具有异常结构的巨大血小板的自发 性聚集.中华血液学杂志,2002,23:121-125.

5 Lawrence LW. The Neutrophil morphology In: Martin EAS, Steininger CAL, Koepke JA eds. Clinical Hematology 2nd ed. Philadelphia: Lippincott,1998.305-307.

6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sndards: Reference leukocyte differential count ( proportional ) and eraluation of instrument methods. Approved Standard, NCCLS document H20-A.vol 12,no 1. Villanova, PA,NCCLS,1992.

7 Goossens W, Van Hove I ,Verwilghen RI. Monocyte counting: discrepancies in results obtained instruments. J Clin Pathol , 1991,44: 224-227.

华鑫科技